中國茶業在拓展與收獲中走過了2011年,迎來了2012年。作為茶人,筆者曾親歷了過去一年中我國茶界發生的諸多事件,回眸過去,展望未來,現筆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及心得與讀者分享如下--
一、2011年中國茶業特點
一是茶業會展經濟火爆。就整體影響力而言,2011年中國茶產業最突出的特點,可以說是會展經濟空前繁榮。已經形成規模、連續舉辦的如廣州茶博會、國際茶業大會(杭州)、武夷山茶博會、濟南茶博會、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香港茶博會等;首開先河的如貴州石阡茶博會、浙江義烏茶業博覽會等。而且,紅紅火火的茶會展一直辦到歲末年尾,前所未有。
從實際效果看,廣州茶博會消費者參會購物較踴躍,香港茶博會為參展商提供的服務最到位,國際茶業大會規格與研討水平最高;其經驗特別值得借鑒、推廣。
二是茶企業紛紛組建研發機構。2011年,貴州省國品黔茶研究院、大益茶道院、廣東嶺南茶葉經濟研究院紛紛掛牌,開始改寫了中國茶企業缺乏研發機構的歷史,表現出茶產業進一步走向成熟。特別令人關注與高興。與此相關,2011年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在京成立,劉仲華、高麟溢、于觀亭、李閩榕、楊江帆、張世賢、魯成銀、鄭國建、王岳飛、邵宛芳、沈冬梅、胡曉劍、陳興華、舒曼、汪健、邵長泉等專家擔任重要職務。
三是紅茶市場增量較大。如果說近幾年令紅茶引人關注的是金駿梅,那么,2011年紅茶驕子當屬信陽紅。在紅茶新軍中,福建茉莉紅、山東日照紅、河南桐柏紅、貴州都勻紅等令人耳目一新。原有紅茶品種中,安徽潤思祁門紅茶、福建正山小種、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廣東英德九號等也積極拓展市場,功不可沒。
四是成功人士積極投資茶產業。以北京為例。2011年,新建茶館茶會館多家,如一茗茶會所、青溪園會所、溧陽會所、品林記茶會所等。其老板大都來自房地產、IT、金融等支柱產業,為茶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茶產業內部的成功人士,除了新建、擴建茶館茶會館外,積極投資有機茶園建設,如福建華祥苑集團投資信陽萬畝茶葉基地、貴州都云毛尖茶葉有限公司開墾荒山新建4800畝茶葉基地等。
五是茶葉企業積極上市。2011年,繼福建武夷星和云南龍潤茶借殼上市后,福建天福茗茶在香港自主上市成功。這是中國茶產業的驕傲。其標志著中國茶葉企業開始實現了兩個突破:一是盈利能力提高,二是跨區域發展。
二、2012年中國茶產業展望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加強文化產業建設,為中國茶產業帶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為了推動文化強國茶道先行事業的發展,陸堯希望茶界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實施三提高茶業發展戰略。即:以深加工精加工為抓手,提高茶葉畝產;以加強茶葉出口營銷為抓手,提高茶葉出口創匯能力;以宣傳科學飲茶為抓手,提倡以茶養生,提高茶葉人均消費水平。
二是確立市場導向機制,以茶葉消費拉動茶葉生產。文化興茶,消費先行。重點鼓勵多開茶莊茶館,重獎茶葉營銷大戶,積極爭取白領階層多喝茶。
三是加強行業管理方面的協調工作。行業協會要向貴州學習,多做有益于茶產業整體發展的事,多在服務會員、精細管理上下功夫,減少、最好避免由于部門利益形成的內耗。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