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俐
本報訊(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俐)山城重慶,梯田疊翠,物種豐饒,卻也常年面臨高溫干旱與寡日照等挑戰。如何讓農業“芯片”——種子突破自然約束,扛起糧食安全與產業振興的重任?在日前召開的重慶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工作總結會上,“十四五”期間取得的十大農作物種質創新成果正式發布。一批具備“耐高溫、抗病害、宜機收、風味佳”等突出優勢的突破性新種質脫穎而出,為山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硬核科技力量。
這十大成果,既有保障糧食安全的扎實舉措,也不乏賦能地方特色產業的巧妙構思。
其中,“豆美”系列蠶豆開創了“食賞兩用”新路徑。它成功聚合了頂生花序、特異花色、抗病宜機收等優良性狀,在形成粉紅花海的同時,能實現畝產超200公斤的糧食產量,為巧妙破解耕地“非糧化”難題提供了獨具匠心的“重慶方案”。
在打破技術壁壘方面,甘藍雄性不育恢復系工具種質的創制,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使更多優異種質資源得以利用。而與重慶美食深度融合的檸檬香型花椒“豐香”“豐彩”“渝津香”,其芳樟醇含量較傳統品種“九葉青”提升了480%,以其爆發式增香成為“豐都麻辣雞”風味的靈魂擔當,擦亮了重慶美食的金字招牌。
面向生產實際與市場需求,這批成果在提升作物抗性、適應機械化、改善品質上取得顯著成效。
例如,抗晚疫病大果番茄“LBR1731”在保持“普羅旺斯”級優良口感的同時,將晚疫病抗性提升兩個層級,顯著減少了農藥依賴。宜機收榨菜新種質“B6S”則通過培育根莖節高度達3.5厘米的特性,將機械化采收損失率從25%大幅降至5%,效率較人工采收提升10倍以上,有力推動了榨菜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
在品質提升上,血橙“內秀”通過嫁接誘變技術,使花青素含量翻倍、甜度顯著躍升,成功改寫了血橙“色淺味酸”的歷史。而超高蛋白春大豆“PC49”更以50%的蛋白質含量創下國內紀錄,為南方大豆產業差異化發展提供了核心種源支撐。
除具體品種外,在育種方法論與關鍵技術平臺上的突破,同樣構筑了重慶種業創新的堅實根基。
在方法層面,玉米雄穗耐高溫鑒定技術、檸檬黃脈病智能識別技術分別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如同為抗逆育種裝上了“火眼金睛”。同時,高胡蘿卜素甘薯“渝紅心”系列通過基因聚合技術,將β-胡蘿卜素含量提升了5倍以上,引領功能營養型育種邁上新臺階。
基于這批成果打下的堅實基礎,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總農藝師駱鳳玲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建設耐熱、耐寡日照等通用表型鑒定平臺,著力構建種質資源數字表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與育種技術深度融合,用“農作物種質資源高質量數據集”全面支撐種業科技創新,讓巴渝良種在沃野之上續寫“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