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12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財政實力持續增強,效能不斷提升,財政作為國家治理基礎和重要支柱的作用進一步凸顯,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期盼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國家財政實力持續增強,不僅體現在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10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約19%的數字上,更彰顯于近百萬億元民生投入所傳遞的深刻價值取向,是始終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份厚重的民生賬本,詮釋了大國財政的為民本色。
民生投入是丈量發展溫度、檢驗政策初心最為直觀的標尺?!笆奈濉逼陂g,將70%以上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持續投入民生領域,這不是簡單的財政分配問題,而是發展觀、政績觀、權力觀在財政領域的集中體現。它意味著財政資源配置的重心,已經從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轉向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這些數據指向的不是冰冷的統計報表,而是億萬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所言:“國家財政賬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這種“民生優先”的支出結構,標志著我國已經構建起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新型財政投入格局。
民生政策落地見效,靠的是精準施策和制度創新。近百萬億民生投入能否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福祉,關鍵在于政策的精準性和制度的科學性。“十四五”時期,不僅加大財政投入總量,更在提升資金使用效能上實現突破。國家安排1000億元發放育兒補貼、200億元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這些舉措看似規模不大,卻體現了國家對人口發展戰略的深遠考量,反映了財政政策從“普惠”走向“精準”的重大轉變。在稅制改革中,增設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大幅提高“一老一小”三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累計超6700萬人受益。這種“減稅”與“投入”并舉的政策組合,展現了現代財政工具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些創新實踐充分證明,良好的民生財政不僅是舍得投入,更是要善于投入,懂得如何通過制度設計讓每一分錢都花出最大效益。
民生持續改善,需要財政可持續性作為堅實保障。民生投入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戰略。這就決定了民生財政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財政基礎之上。從2024年數據看,16個省份財政收入比2020年增長20%以上,這種穩健的財政增收態勢,為民生投入的可持續性提供了堅實保障。更重要的是,我國財政政策始終堅持統籌考慮防風險和促發展,始終留有后手,這種審慎而果斷的財政管理哲學,使得民生投入不會因為經濟波動而大起大落,而是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而這種財政可持續性,正是民生保障制度能夠行穩致遠的根本所在。
中國近百萬億的民生投入,是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大創新。隨著我國財政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和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化,民生財政必將更加成熟定型,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彰顯大國財政的為民本色。
作者:劉金輝(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