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丁楚風)11月15日上午,“我的零碳生活”低碳環保嘉年華走進武漢江岸區一元街道黎黃陂路。這片歷史街區的老建筑間,游客與市民熙攘交織,腳步輕盈流轉。六個打卡點位巧妙串聯起城市漫步的軌跡,如同一串珠鏈,將低碳宣傳的種子悄然播撒在每一寸青石板路上,也深深鐫刻進千余參與者的心底。
從小巴公、大巴公等百年老建筑出發,隊伍沿街緩緩展開。市民、附近社區居民、外地游客等陸續加入,邊走邊交流,蓋戳打卡成了一條溫和的“低碳線索”。不少參與者表示,這條路他們走過很多遍,但第一次以“低碳”為主題重新看它。
人氣拉滿:街巷走進“綠意模式”
當天的黎黃陂路格外熱鬧。咖啡店門口支著桌子,老街的磚墻在晨光下發著暖意,街區的步伐被活動激活。市民陳女士說,她周末常來這里散步:“其實低碳離我們不遠,走路本身就是。”
沿著街區前行,參與者們三兩成行,不時有人舉起參與券互相對比蓋章位置。家住黎黃陂路附近的六旬居民劉爹爹,戴著帽子跟著外孫一路走,他笑著說:“平常來這遛彎,今天算是更正式的‘低碳遛彎’。”
行走本身成了交流場景。有人討論如何減少生活垃圾,有人分享騎行經驗,還有游客把蓋章頁拍成短視頻發朋友圈。簡單的citywalk,在人潮中多了點城市公共參與的意味。
互動升級:參與感比形式更重要
活動不設復雜流程,也沒有太強的組織口令。參與者在各點位憑券蓋章、短暫停留、簡單交流,節奏輕松。有人把這形容為“沒有負擔的參與”,也有人說像“城市里的綠色串門”。
從珞園到紅郵花棧、荊楚花墻等點位,參與者隨走隨停,哪怕只是聊幾句關于節能的小經驗,也被視為活動的一部分。來自江西的游客吳先生說:“我以為只是普通街區活動,沒想到這么多人愿意一起參與某件有意義的小事。”
安利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舉辦此次嘉年華,重點是讓讓低碳行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強調統一路線,也不要求全程參與,讓市民在熟悉街巷中自然完成一次低碳體驗。
在兌獎處,不少居民舉著蓋好章的參與券排隊。一個小男孩激動地向家長展示他“全部完成”的參與券,引來周圍一陣笑聲與鼓掌。
共識更深:低碳生活重在行動
作為安利公益基金會自2023年以來在全國多地持續舉辦的“低碳嘉年華”,這場活動再次回到武漢后,疊加了黎黃陂路特有的人文氣質,也吸引了更多自發加入的參與者。
街區商戶主動把門口空間讓出來,社區志愿者在路口維持秩序,攝影愛好者沿途拍照記錄。城市空間、居民生活與公益行動在短短半天時間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更具城市生活感的參與氛圍。
一元街道洞庭社區副書記龔友娣介紹,此次活動的參與人群構成多元,既有本地居民,也有游客,“大家愿意停下來參與,就是最好的效果”。不少商家也提到,活動讓街區“更有活氣”,讓低碳話題不再停留在宣傳口號,而是變成了可觸摸的體驗。
從覆蓋面來看,活動雖以簡單行走為主,卻撬動了老街區的公共參與度。人們在輕松的交流中接受低碳理念,在真實的街道場景里完成一次小型環保行動。許多參與者表示,“這種方式更容易堅持,因為它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夕陽西下,街區逐漸恢復平常節奏。但活動留下的打卡印章、社交媒體上的分享、居民的參與感,卻讓這條百年老街在短時間內“亮”出新的城市生命力。低碳并不復雜,它就在市民的腳步里,在一條老街的公共協作里,在一場被人主動加入的城市體驗里。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