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客戶定制——我們得用造車思維造衛星。”在株洲北斗產業園內,賽德雷特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德雷特”)副總經理劉正峰用一句話,道出了當前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新坐標。
近日,記者跟隨工信部“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活動走進湖南,發現隨著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進入“技術突破”和“規模爆發”的快速發展期,以前“不計成本”的制造邏輯正被顛覆,一場圍繞降本增效的產業變革悄然開啟。
商業航天,一般指以市場化方式提供航天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涵蓋火箭發射、衛星應用、太空旅游等領域。
今年5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賽德雷特設計、研發、制造的“XR-11”衛星搭乘力箭一號遙七運載火箭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發射任務,可用于農業農林、環境監測等領域。據介紹,當前商業衛星發射費用為6-8萬元/公斤不等。“XR-11”衛星的質量為135公斤,比同類衛星減少了100多公斤的重量,為用戶節約了近1000余萬元的發射費用,有效降低了發射成本。
在賽德雷特的脈動式智能制造產線上,小衛星正以“流水線”方式批量生產。劉正峰介紹,該產線具備年產超過150顆小衛星的能力,生產效率比傳統模式至少提升5倍以上,單星生產周期縮短80%以上。
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這家企業正是商業航天規模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賽迪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商業航天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時期迎來成熟期。當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增至500余家,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5萬億元。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預計2026年起,我國將正式進入衛星互聯網高頻組網階段,伴隨國內衛星互聯網建設需求逐步推進,行業整體規模增速有望在未來幾年快速提升。
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動商業航天規模化發展再提速: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點名”商業航天。8月,工信部發布《關于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有序推動衛星通信業務開放。近日,工信部宣布啟動為期兩年的衛星物聯網業務商用試驗,支撐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
在地方,近三年來,全國有20多個省區市先后發布40余項政策支持商業航天發展。以湖南株洲為例,政府為商業航天企業提供從廠房代建到資金支持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據株洲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株洲搶抓時機,前瞻性布局北斗、低空經濟、新能源裝備“新三樣”產業和人工智能、功率半導體、永磁動力等一批未來產業。其中,北斗產業3年時間從無到有,產業集群規模達113億元,完成46個應用示范場景建設。2025年上半年,該市北斗核心產業增速達34.37%。
“星箭場測用”全產業鏈協同發力,成為商業航天創新突破的重要牽引力。在火箭發射方面,2025年底至2026年初,包括藍箭航天“朱雀三號”、中科宇航“力箭二號”在內的可復用火箭將迎來密集首飛;在應用場景方面,手機直連衛星、北斗短信加速“飛入尋常百姓家”,衛星遙感高分辨率低延時快速發展,為海洋漁業、交通物流等領域提供跨域賦能。
展望未來,劉正峰提出建議,“希望政府在法規政策、政策支持、行業準入與標準制定上持續發力,推動商業航天產業走得更快、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