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明星演唱會一票難求,有人專門制定了詳細的搶票攻略,還有人將代搶票做成了生意。這反映出演唱會市場需求旺盛,也讓相關話題沖上熱搜。
演唱會是國內演出市場的風向標。一票難求說明大眾文化娛樂供需出現不平衡,演出市場迫切需要大型活動解決供需矛盾,為行業發展提振信心。好消息是,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已經恢復對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的受理和審批,預計今年有數十組頭部藝人計劃舉辦個人演唱會,演出市場將從供給側發力,不斷豐富文化菜單,演出產業終于等來了春暖花開。
有必要指出的是,大型演唱會雖然需求旺盛、吸金力強,但也不能“貪杯”,“野性”開發可能導致市場無序競爭,引起觀眾“消化不良”。一方面,明星演唱會是演出市場的熱門,由于資源稀缺,導致預訂票、代搶票等花樣頻出,票價狂飆,給粉絲造成過重經濟負擔。市場復蘇需要警惕“黃牛”攪局,傷害觀眾消費熱情,影響行業健康發展。尋求商業演出的合理盈利空間與消費者承受范圍之間的平衡,以及產業長效健康走向與文化消費提質升級的良性互動,有待相關行業、相關部門不斷研究、持續探索。
另一方面,演唱會“扎堆”也容易造成演出品質下降,一些演出公司對音響、燈光、舞美等環節缺乏精心設計,導致觀眾體驗大打折扣。歌手精力有限,如果商演頻繁,也難以保證演出質量。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完全當“甩手掌柜”,如不做好相關服務保障,嚴把內容質量關、現場安全關,對城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總之,線下演出市場開發不能一味求快,還要張弛有度,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增加特色,完善體驗,靠高品質內容滿足市場。
大眾期待演唱會,顯示了市場強烈的觀演意愿和消費潛力。以演出為中心,不僅可以拉動酒店、機票業務,還能帶動當地旅游消費。演藝公司和地方政府應深入挖掘演出市場的潛力,讓線下演出產業不再單純依賴票房,而是不斷催生新業態、拓展新空間,成為城市消費升級的突破口。
演唱會市場升溫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線下音樂演出活動的旺盛需求。不過,有些還處于潛在狀態,需要被新的商業模式激活。比如,這些年隨著音樂市場的變化,涌現出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等市場口碑好、關注度高的演出形式,既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又不斷激發新的消費增長點。
總之,應對演唱會項目進行統籌安排,倡導多元的演出形式,提升演出內容質量,從供給側入手,激活演出市場這池春水。 (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