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揭曉引發關注和熱議。《雪山大地》《寶水》《本巴》《千里江山圖》《回響》5部獲獎作品,不僅反映時代變化,更突出人性和情感表達,展現了新時代文學的新風貌和新氣象。值得期待的是,這些作品大部分已走上影視轉化之路,即將在熒屏上與觀眾見面。
近年來,文學作品成為影視劇改編的“寵兒”。影視劇制片人和投資人熱衷于將文字故事搬上熒屏和銀幕,獲得市場與口碑雙重認可。其中,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影視創作重要的“選題庫”。從上世紀80年代的《芙蓉鎮》《鐘鼓樓》《平凡的世界》,到上世紀90年代的《長恨歌》《塵埃落定》《白鹿原》,再到《暗算》《推拿》等,每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都有影視轉化的成功案例。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人世間》改編成電視劇后大獲成功,讓觀眾更加期待文學名著搬上熒屏。
文學加影視為何頻出爆款?一方面,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都有自身的受眾群體。二者聯姻就像一次“破圈”營銷,能夠突破原有圈層,被更多受眾接納和認可。另一方面,文學和影視都有各自的傳播特點,二者合作有利于創新突破,產生新的題材和創意,贏得更多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觀眾期待“茅獎”作品搬上熒屏,實際是期待影視產品回歸內容為王。一段時間,影視產業受到商業利益的影響,有一些影視作品為迎合市場趨勢,犧牲了藝術品質和思想內涵。市場出現大量翻拍、續集、改編作品,缺乏原創性和創新性。一些作品盲目追求流量,忽視了受眾真實的情感和需求。因此,影視市場亟需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和市場的期待。
文學與影視一旦聯姻成功,就會產生乘數效應,不斷放大優秀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一部文學作品也許只有30萬人讀過,但變成影視劇后會有300萬人甚至3000萬人看見”,此言不虛。數據表明,許多消費者在觀看劇目后會選擇閱讀原著,被改編成電影以及電視劇播出后,相關圖書熱銷,原著小說在線閱讀率持續上漲。優秀文學作品借助影視化力量實現“破圈”,不僅有效提升影視產業發展質量,也能反哺圖書市場,為優秀文化的傳播提供廣闊舞臺。
影視與文學聯姻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僅需要一雙“慧眼”,更要修煉“內功”,既要尊重市場規律,也要尊重藝術規律。如果急功近利,粗制濫造,那么不僅會傷害影視產業,而且會破壞原著自身的影響力。這也提醒相關從業者,在影視創新中要不斷尋求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間的最大公約數。
促進更多文學作品成為影視行業的創意源頭,還需要產業化運作。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打通文學創作、出版發表、版權交易、衍生轉化等各個環節,用更科學的手段探索、評估文學作品的改編潛力。隨著IP產業化運作日益成熟,還會有更多優秀文學作品走向熒屏,期待文學與影視雙向奔赴,打造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文化IP。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