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總的來講,我們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使我們國家能夠在現代經濟大潮中始終保持弄潮兒的角色。”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脈動、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弄潮兒是敢于挑戰、勇于創新的代名詞,蘊含著無畏開拓的精神內核。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等諸多挑戰,亟需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路徑。弄潮兒所代表的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正是打破發展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保持弄潮兒角色,要具備勇立潮頭的信心。近年來,我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從5G通信技術引領全球通信變革,到高鐵技術成為亮麗的中國名片,從量子計算領域實現關鍵突破,到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速布局、形成優勢。事實證明,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之路,就一定能在現代經濟大潮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保持弄潮兒角色,須練就乘風破浪的本領。近年來,我國以產業發展需求為牽引,以企業為主體,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2024年,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累計培育1606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有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未來,要持續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前瞻部署未來產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保持弄潮兒角色,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努力。科技創新并非一蹴而就,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為例,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北斗組網到嫦娥探月,每一項突破都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和永不言敗的昂揚斗志。要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以甘坐冷板凳的專注、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在科技創新賽道上奮力前行。
保持弄潮兒角色,更需要胸懷天下的格局。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少數國家大搞“脫鉤斷鏈”“小院高墻”。越是遭遇逆流,越要積極擁抱和推動經濟全球化。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發展,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披荊斬棘中壯大。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關鍵之年。我們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矢志不渝走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路,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姿態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