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力的核心是經濟實力。但是,經濟的發展從來離不開文化的參與和支撐。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競爭,而且是文化力的較量。實踐證明,經濟在根本上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面貌,文化反過來又會深刻地影響經濟的發展和水平。并且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創新和進步,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進一步提高,總是相應帶來生產力的飛躍和隨之出現經濟建設的高潮。文化產業的迅速勃興,是當今文化與經濟密切聯系、相互滲透最突出的表現。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天,各種文化之間相互交融的速度之快,相互競爭的力度之劇,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各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所以,民族文化賴以形成的相對封閉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民族文化的優化和淘汰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悄然進行著。在全球化趨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有綜合優勢。因此,我們面臨的挑戰將是長期的、嚴峻的。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如何去鑄就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健肌體,從而使中華文化在交融的渦流中形成更具民族特色的優勢,是擺在文化建設中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
當今世界,一些西方國家借助其強大的經濟支持,妄圖把他們的價值觀、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產品推向世界,占領世界大部分的信息、話語、娛樂方式的權利和空間,以實現稱霸全球的政治野心。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文化安全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如若不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國人尤其是新一代青年人就很可能成為西方文化的追隨者和崇拜者,那么我國就會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喪失文化主權,喪失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梁,失去整個國家建設的精神支柱。
為捍衛我國的文化安全,我們必須不斷開拓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當然,我國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所以,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必須遵循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