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上,21家中外兒童戲劇團體帶來42部劇目。作為一名兒童藝術從業者,透過戲劇節的平臺,我看到兒童劇蓬勃發展的新動態,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庭“小手拉大手”走進劇場,享受好劇帶來的愉悅和滋養。
好的兒童劇屬于全年齡段觀眾,就像那些老少咸宜的動畫作品一樣,孩子看得開心,成人也有所收獲。比如《西游記》里的幽默與善惡,《小王子》里的奇幻冒險與愛的哲思,還有《馬蘭花》《送不出去的情報》對傳統的賡續。孩子們接受美育,成人也會有共鳴。
剖析這些兒童劇,可以發現一些藝術上的共性。比如,對想象力的拓展。戲劇是綜合藝術,可以給觀眾營造一個立體的、交互的空間。兒童劇“天然”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一張紙、一個紙盒、一雙腳丫,也能“講”故事。充滿想象力的藝術表達,契合孩子們的天性,對成人排遣苦惱也能發揮藝術功用。再比如,激發好奇心。兒童劇《廢寶動物大馬戲》的演后談中,大觀眾、小觀眾最想知道劇中的“小動物”都是用哪些“生活廢品”做出來的。企鵝的身子是用小垃圾桶做的,獅子的身子用的是木板,蝴蝶的翅膀是塑料片……“變廢為寶”的理念,不僅創造了新作品,也將被更多人帶到生活中。不論對孩子還是成人,好奇心都能驅動新發現、新創造。童趣,常被看成孩子的專屬,但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揭示,趣味對成人的認知、情感、社交甚至生存能力都有深刻的意義。
成人常用自己的經驗來“預設”孩子,比如,孩子會喜歡看戲曲嗎?能看得懂現代舞,聽得懂古典音樂嗎?能給孩子講死亡嗎?我觀察到,孩子們對這類話題的兒童劇,不僅看得津津有味,還會跟著劇情思考,積極互動。兒童劇不受題材、體裁限制,因為孩子的思維本身就不受限制。不受限制就意味著有無限可能。
“我們不是因為老了才停止玩耍,而是因為停止玩耍才老了。”作家蕭伯納曾這樣說。對成人來說,走進劇場陪孩子看兒童劇時,請把自己“調成”兒童模式,你會發現一個五彩斑斕、趣味盎然、充滿驚喜的世界。對兒童劇的創作者,當你秉持著“兒童劇,不只排給孩子們看”的理念,你會發現,所謂邊界會變成橋梁。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