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噴灌機旋轉著劃出銀色水線,苜蓿地上空鳥兒盤旋,光伏板下雞羊成群。如果不是遠處的沙丘,記者很難意識到這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景象。
“以前所有人都認為這里是‘死亡之海’,啥都種不了。”和記者行走在這幅藍綠交織的畫卷中,第熱伊汗古麗·圖遜尼亞孜感慨道。
這位土生土長的和田洛浦人,曾在城里的餐館打工,隨著2023年中廣核洛浦萬畝沙漠治理示范項目落地于此,她應聘成為一名保潔員,不僅離家近、賺的多,而且見證了一場清潔能源與生態融合發展的綠色變革,正在新疆這片占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廣袤熱土上塑造新的“風光”。
扎根新疆十六載,中廣核累計投資超340億元、納稅超21億元,在運在建容量超1000萬千瓦,累計為新疆電網輸送綠電超348億千瓦時。
產業興:“風光”無限
清晨開完早會,操作無人機升空做全域巡檢,然后再在地面逐塊用紅外復核。晚上九點,照例參加站里的“青年夜校”。這是今年7月剛入職的運維檢修員謝文國的一天。
曾經回家路上遠遠一瞥的中廣核洛浦萬畝沙漠治理示范項目,如今在他的腦海里變得更為具體和生動。
故事始于2023年,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大標志性戰役的號角吹響。6月8日,中廣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簽署《共同推進南疆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在南疆建設萬畝沙漠土壤化改造試驗示范項目。
次年1月,在和田洛浦縣2.2萬畝的沙地上,一個宏大工程正式拉開序幕。3月完成場地平整,4月開展管線水路施工,5月開展種植,10月光伏項目開工……一個個階段性進展背后是人與自然的角力。
“洛浦50萬光伏項目總裝機50萬千瓦,鋪設了1047904塊610W光伏組件,還配套了10萬千瓦時的儲能。”中廣核洛浦萬畝沙漠治理示范項目負責人楊健告訴記者,項目投運后,每年可為電網提供清潔電能9.63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8.9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0.51萬噸。
類似的綠色故事也在數百公里外的巴州若羌縣上演,“易怒的風”在這里變成了穩定的電。中廣核若羌100萬千瓦風電場里,東區67臺7.5MW風機與西區74臺6.7MW風機,沿東北風主導方向依次排布。
風電場場長董魯川介紹,這個風電場建設速度刷新國內百萬千瓦級風電場紀錄,2023年7月開工,當年12月底全容量并網投運,截至今年9月中旬已發電8.5億千瓦時。
從第一度清潔電力送出開始,中廣核逐步帶動形成一個有規模、有配套的穩定產業鏈,在巴州、和田、哈密等地州推進引入18個產業項目,包括高端齒輪箱、光伏組件、新型儲能、高端專業機器人等領域。
同時,這家央企還攜手中國國新集團,共同成立中廣核新疆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150億元,作為在疆產業投資平臺,推進強鏈、補鏈、延鏈。僅2024年就在新疆新開工風光和獨立儲能項目5個,裝機230萬千瓦。
生態美:綠進沙退
在地里隨手摘下一顆西瓜,切開瞬間,鮮紅的果肉映入眼簾。咬上一口,汁水四溢。
“我們沒怎么施肥,不然能長更大。”說起示范項目里種植的作物,楊健話多了起來。“最開始我們選擇了耐高溫耐旱、生長迅速的狼尾草,種活了后收割,直接播種苜蓿,利用狼尾草的根莖在固沙的同時為苜蓿幼苗遮陽。同時,我們還在多樣化試驗區種了西瓜、西紅柿、辣椒、茄子、玉米、高粱等。”
想讓不毛之地變身綠洲,并非易事。
項目建設第一年最吃勁。塔克拉瑪干的大風與高溫輪番上陣,狼尾草的草苗剛長起來就被沙塵暴給埋了。然后再種,再被埋……
“看著他們一遍遍失敗,我想著是種不活了。”連旁觀的第熱伊汗古麗·圖遜尼亞孜都沒了信心。
但項目團隊并沒有放棄,他們摸索出了“沙漠生存法則”:采用彈性作業制,錯峰正午高溫;鋪設百公里運水專線結合微噴灌技術節水增效;在周邊鋪設草方格、設立沙障、種植防風林來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引入國產“沙膜”技術,在沙里“織”出穩定的土層結構。
“我們在地下20厘米的沙層中施加植物纖維黏合劑,改變沙粒力學特性,提高聚集度與黏合性,形成可保水、保肥、能承托根系的微環境;相關高分子材料還促進土壤微生物繁殖,進一步改善根際環境,與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協同發力。”技術人員說。
就這樣,經歷了18次沙塵暴天氣的洗禮,補種20余次之后,狼尾草終于扎根成片。2024年6月底,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曾經死寂的萬畝沙地全面覆綠。
如今,示范項目復播的1800畝苜蓿將迎來第二茬收割。“預計每年可新增約1000噸優質干草飼料,折合可滿足約140頭牛或1660只羊的飼草需求。”楊健說。
項目團隊還在占地約26畝的光伏實驗區探索“光伏+種植+養殖”路徑,支架最低離地約1.5米,板下更涼、更穩,牧草生長與牲畜活動互不干擾,目前已有300多只雞和20多只羊有序放養。
“治沙-覆綠-農光互補”組合拳的背后,不僅是沙漠退縮,更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邊疆的深入踐行。
百姓富:接力振興
記者時隔五年再次來到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河崖村,宛如一個新到訪者:
文化廣場上的鄉村大舞臺依稀有往日模樣,但附近的街邊新開了10多間創業門店,燒烤攤飄出陣陣香氣。一座40kW光伏電站保障公共區域用電,“平安燈”每晚準時亮起來,“平安路”修到了家門口,“三家一院”示范點整潔雅致。
曾經采訪過的村民艾斯卡爾·吾休爾家化身“群眾暖心大院”:葡萄長廊、葫蘆長廊相映成趣,林下養殖的家禽成群,還設置了讀書角。這個曾靠5畝核桃地年收入3000元的貧困戶,在中廣核駐村工作隊幫助下發展特色產業,五年前脫了貧,日子越過越好,年純收入達3.6萬元。
中廣核駐村第一書記梁濤介紹,近十年來河崖村村民年均收入從2300元增長到2.3萬元,近四成村民購買了小轎車,村集體經濟收入規模也從每年8萬元增長到50萬元。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步步的改變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滴灌與幫扶的持續發力。
自2014年以來,中廣核累計派出援疆與鄉村振興掛職干部51名,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超過1.3億元,覆蓋自治區12個地州。
教育與人才是最關鍵的“造血”。在河崖村,受益于中廣核“白鷺助學金”,17歲的蘇依比努爾·庫爾班有了重新上學的機會,村內大專以上學生由最初的15人增長到70人。
在距離河崖村800公里的阿勒泰風電場創新實訓室,哈薩克族青年加力哈斯別克·葉爾肯別克靠著“理論+實操”的培訓,從牧民的孩子成長為月入過萬的風電場運行檢修業務經理。
“項目在身邊、工作在門口”。中廣核打造“新能源+愛心”鄉村振興模式,2024年在疆新開工5個新能源與獨立儲能項目,建設期帶動就業近6000人次。
在阿勒泰地區,“馬背上的太陽”照亮了牧民轉場幸福路。自2013年以來,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項目的分批推進,讓當地超2.5萬名群眾用上了戶用光伏供電系統,徹底告別了“無電史”。
這些成績對于梁濤來說還遠遠不夠。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今年“上崗”的他有著更多的發展計劃,例如打造農產品品牌,招募鄉村新農人。“鄉村振興是一件需要愛心、恒心、細心去做的事,一年一年堅持下去,‘百姓富’的底色一定會越來越‘濃’。”
(責任編輯:劉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