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高氣爽的北京,分享祖國茶文化事業的累累碩果,體會文化強國的深刻意義,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小小一片茶葉,給茶人帶來了什么?帶來了對接時尚與人脈的成本最低的機遇。
小小一片茶葉,給人類帶來了什么?帶來了健康、愉悅、和諧。
茶是厚重的,它承載了5000年的文明;茶是寬容的,它是個人發展、家庭和睦與社會進步的潤滑劑。正是在茶的滋潤下,中國現代茶文化事業和茶產業,憑借科技與文化的力量,意氣風發,一路走來,駛入了跨世紀發展的快車道。
分享華祥苑、大益、吳裕泰、湘益、太姥銀針、都勻毛尖、老舍茶館、青藤茶樓、易安居茶藝館、老順興茶樓、一笑堂茶會所等茶業品牌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是企業文化建設成就了他們的輝煌。這也啟示我們,要進一步感悟文化對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在提高茶產業及茶企業文化含量方面繼續努力。
1.全面提高員工素質。
茶業企業是茶文化事業與茶產業的窗口,而員工、特別是一線員工是茶企業的窗口。窗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不斷拓展員工知識面,及時掌握新產品、新技術、新知識,鼓勵他們與茶產業一起成長,成為會微笑、會促銷、問不倒的營銷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另外,茶人知識互補與完善非常重要。陸堯建議:茶產業中搞經營的要多學些文化知識(特別是消費心理學知識),搞文化的要多學些經營知識,爭取培養出更多的全才。
2.在產品與服務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精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茶企接受了陸堯提出的“茶產品包裝三好策略”,即好看、好喝、好拿,讓消費者更樂于購買、更方便攜帶自己的產品,得到消費者認同。
同時,越來越多的茶企注重消費者的感受,服務中的人情味更足了。例如,500多家華祥苑的職工,基本上都能善待不買茶的消費者和該打烊而未離店的消費者。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細節增加了華祥苑的美譽度,提高了顧客的回頭率。這值得全行業借鑒。
3.加大市場研發和宣傳力度。
文化強業,首先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多年來,相對而言,茶產業在文化建設、市場研發、廣告宣傳、科學普及等方面投入較少,成為影響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要下大力氣完善。
陸堯建議:有實力的茶業企事業單位,要向云南大益、廣東德高信、貴州經典等機構學習,建立專業、高效、務實的發展戰略研究機構,大力加強市場研發工作,使新產品、新服務項目精準定位,合理定價、特色鮮明、穩步運作,以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同時,要采取體驗式茶會、茶藝表演等國內外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科學飲茶,以茶養生方面的常識。這方面,宣傳鐵觀音、白茶等的專題片已經開了好頭,還能不能拍出康美藥業那樣更有感染力的宣傳片呢?能不能持久地、更多地宣傳茶葉具體的養生功效呢?在茶葉營銷中能不能突出生態,淡化耐泡呢?應該能。
70年來,可口可樂和美國軍人一起走遍世界,他們帶去了什么?中國茶文化有5000年歷史,我們還能做什么?
在黨和國家號召文化強國的時候,中國茶產業面對3個壓力與動力。一是茶葉平均畝產低,不到60斤。二是茶葉出口價格低,平均每公斤只有二三美元。三是人均年消費量低,才723克左右。
陸堯認為,中國茶人要有自豪感與危機感,變壓力為動力,繼續擔當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傾行業之力、以至全國之力,打造以茶文化和儒釋道為核心的中國軟實力。
為此,建議確立“文化強國,茶道先行”指導思想和消費導向型發展戰略,積極發展茶文化事業,培育未來消費市場,儲備并推出一批具有鮮明文化特征、時代特征、行業特征的新項目。如籌建中國茶道院;設立茶文化博士后工作站;建立茶業發展案例庫;評選受學生歡迎的茶老師、優秀茶市長,茶壽星、茶仙子、樂茶家庭、清雅茶席;籌建中國茶業發展基金、推介茶業品牌產品與企業等。
在紅葉滿香山的季節,憧憬國家、行業、單位及個人發展前景,陸堯十分快慰,信心百倍,并以詩明志:秋思隨墨趣,茶韻滿庭軒。一點平常意,三生盡豁然。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