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掉全部信譽,這樣的品牌何以層出不窮?
老酸奶,讓中國制造再次品出令人心酸的味道。
兩條微博釀成重大新聞事件
近日,兩條微博,在網絡世界掀起軒然大波。
一個是來自《經濟觀察報》調查新聞部記者朱文強的微博:央視員工爆料,現在的果凍和酸奶存在很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后你們誰也別吃果凍和酸奶了”,“哪天你們扔了雙破皮鞋,轉眼就進你們肚子了”。
另一條則來自央視主持人趙普: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的短信。同志們:不要再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
按理說,這兩條微博表述的內容是很模糊的,既沒說哪個品牌的酸奶、果凍,也沒說信息來源的可靠程度。但是,兩條微博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果凍和老酸奶中的膠類物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膠和卡拉膠。簡單的表述里面有大大的技巧,一是“破皮鞋”吃到肚子里,一是“內幕很可怕”。微博欲言又止,給網絡傳播留下巨大的遐想空間。后面就引來無數的解析和議論。
據說當天17:45左右,趙普突然刪除了自己所發的微博。然而,由此形成的新聞事件已經一輪又一輪地發酵。這兩天,全國許多城市的超市里,老酸奶成了不受待見的產品,消費者們見了就說反胃、惡心。兩條微博,葬送了老酸奶紅火了3年多的大好江山。
老酸奶與舊皮鞋究竟是如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呢?兩條微博并未說清。但是,在網友的言論中幾乎看不到對著兩條微博的質疑。隨后跟進的各家媒體也發表一些專家的說法,最具有代表意義的說法是:“不是空穴來風”。于是,“破皮鞋”的陰影就與老酸奶攪合在一起了。
舊話重提的明膠和皮革蛋白
記者查詢資料,明膠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那么,微博中所提及的“舊皮鞋”,是如何與明膠有關聯的呢?
早在本世紀初,全國多地就曾經出現過用舊皮革提煉的工業明膠頂替食用明膠,制作食品的事件。“舊皮鞋做酸奶”的傳言,也與這些事件有關。
除此之外,“老酸奶”與舊皮鞋,還可能存在另一種關系——蛋白質。要知道,皮革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而衡量乳制品質量的重要標準就是蛋白質含量。早在“三聚氰胺”事件時就有人提出“皮革蛋白”,只是因其成本高于“三聚氰胺”而未成主要目標。
“皮革水解蛋白”可能有致癌作用,在乳制品中使用皮革水解蛋白,是嚴重的“作弊行為”,在農業部2011年發布的《2011年全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和《農業部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工作規范》兩個文件中,規定對生鮮乳的檢測項目包括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堿類物質。
此前,就有黑心廠家從廢舊皮革中提煉“皮革水解蛋白”,加入乳制品,以增加乳制品中的蛋白質含量。2009年4月,浙江晨園乳業的多批次牛奶中就被檢出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粉。
2009年,媒體調查顯示,在山東省興福鎮、河北省古城鎮這兩大明膠產地,大量工廠使用皮革廢棄物加工皮革水解蛋白粉和工業明膠,并加工包裝后以食品添加劑名義銷售。
有媒體披露,目前工業明膠的批發價通常在每噸5000~7000元,最高也不過10000元左右;而食用明膠的價格則高達每噸30000~50000元,食用明膠的需求量還大于工業明膠。毫無疑問,兩者之間巨大的價格差別,給了奸商們可乘之機。2009年,就有媒體揭示了廢舊皮革變身潔白明膠的全過程:先將成袋的石灰加水攪拌,倒進放置皮革廢料的水泥池浸泡3到5天,再用洗皮機清洗、攪拌皮革三四個小時。此時,骯臟僵硬的廢皮革就變得干凈柔軟。之后,再將皮革浸入工業鹽酸浸泡,并加水熬煮。6到10個小時之后,皮革廢料中的膠質成分融入水中,含有膠質的水被抽取到露天的鐵盆里,并加入雙氧水殺菌、漂白。經過一夜的冷卻,鐵盆里的水就會變成膠狀物,再晾曬、粉碎后,就成了明膠顆粒。
協會的“正名”能否扳回局面
微博引發的新聞事件愈演愈烈。4月10日,三大行業協會紛紛發表聲明,為老酸奶和果凍正名。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近日發表聲明稱:主流品牌老酸奶不會添加工業明膠。
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首先,根據衛生部2011年頒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風味發酵乳可以按照生產需求適量添加食用明膠;食用明膠是用鮮動物皮和骨頭熬制的膠體,是屬于蛋白物質,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膠原蛋白。添加到風味酸奶中可改善酸奶的組織狀態和口感。其次,食用明膠不同于工業明膠,在酸奶中添加工業明膠屬于違法行為,應予以嚴懲。乳制品主流品牌企業生產的老酸奶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這些企業是不會使用工業明膠的。
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會近日也相繼發表內容基本一致的聲明稱:目前國內果凍行業不使用明膠。中食協會聲明還稱,明膠也可應用于果凍生產。但由于果凍酸性較高,而明膠穩定性較差,在酸性條件下極易降解,用其生產出的果凍產品缺乏韌性、口感不佳,同時還會形成混沌,影響果凍透明的感觀,因此企業通常不會選擇將明膠應用于果凍。
“市場上主流品牌肯定不會用明膠來生產老酸奶,這些企業他們不會因小失大的”,著名乳業專家王丁棉同時也向記者指出,其實老酸奶的營養成分并不比其他酸奶產品高,增加明膠等添加劑,外觀上顯得更濃稠一些,有些消費者喜歡這種口感。
令人遺憾的是,相對這些權威機構和權威專家,一些消費者似乎更愿意相信網絡的傳說,超市里賣不動的老酸奶也令權威發言人的權威性打了折扣。
據介紹,老酸奶是青海某個乳企在2008年創建的品牌。不知是其缺少專利意識,還是中國市場本來就缺少專利保護機制,老酸奶在市場上紅火之后,就引來整個乳業的集體哄搶。參與老酸奶開發的不乏蒙牛、伊利、完達山這樣的大品牌,至于雜七雜八的品牌數不勝數。個中規范與不規范也自然就難以預料了。
按網上的思路去推理,其不規范就應該是再正常不過了。
我們又一次見到乳協出面為整個行業救火,但是,人們不僅會發問,作為行業自律的組織,眼見老酸奶在市場上躥紅并引來哄搶,為何不組織行業內的各家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認真研究對策?
各大品牌動手模仿青海一家不夠知名的企業的產品,在業內算不算違反行規?如果違反行規又集體哄搶,是否表明這個行業的自律意識乃至行業道德的缺失?
像所有鮮美且容易腐敗的食品一樣,乳制品的高營養和它的易變質為這個行業建立了十分形象的臉譜。洋奶粉漲價和港澳奶粉脫銷已經令其顏面掃地,再不自愛、自律,勢必拖累整個產業乃至上下游的關聯產業。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