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3日訊(記者 成琪)9月19日晚,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攜手歌劇《紅高粱》主創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大劇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歌劇《紅高粱》總監制張堯,歌劇《紅高粱》作曲郭文景,編劇莫言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進行了深入對談,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師生們共同探討歌劇《紅高粱》的制作緣由與改編特色,以及如何在文藝創作中講好中國故事、感受民族精神。

對談現場 主辦方供圖
歌劇《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經典小說《紅高粱家族》。相較于其他改編版本,歌劇《紅高粱》增加了抗戰劇情的篇幅容量,塑造了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山東高密鄉的九兒、余占鰲、劉羅漢等普通民眾在民族危亡關頭的覺醒與抗爭。
張堯闡述了國家大劇院選擇改編《紅高粱》的初衷。莫言的作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蘊涵著深刻的人性洞察,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歌劇版《紅高粱》突出普通民眾在民族存亡關頭展現出的敢于犧牲和擔當的精神,也與當今的時代使命相呼應。他強調,創作和表演者需要用歌劇這門藝術來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文和歌劇音樂有機結合,讓觀眾聽懂故事、感受審美。
莫言分享了參與歌劇《紅高粱》編劇的心得體會。他認為,歌劇是《紅高粱》這個故事最具表現力和爆發力的呈現形式,在創作前期,他通過研究大量優秀歌劇作品,逐步理解歌劇劇本需以“歌詩”方式進行寫意抒情,而非單純敘事。他受家鄉油畫《雪中的紅高粱》啟發,將紅高粱作為核心意象貫穿全劇,象征生命、抗爭與民族精神。莫言強調,歌劇是文學與音樂的高度融合,音樂本身已具備獨立敘事力量,希望觀眾能夠通過歌劇感受到《紅高粱》的情感沖擊力。
郭文景向同學們介紹了歌劇的藝術特征與發展歷史。歌劇擅長通過詠嘆調深度刻畫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歌劇音樂是追隨著交響樂以及文學流派和思潮的變化而發展的。隨著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涌現,歌劇中樂隊規模不斷擴大,交響思維也極大地影響了歌劇。歌劇音樂不再只是簡單的歌曲,而是把人的歌唱融入交響樂的洪流中,一起推動敘事、刻畫心理、塑造形象和表現戲劇沖突,遠遠超出了“歌”的范疇。在創作歌劇《紅高粱》時,他特別提出需赴山東采風,深入學習當地音樂。最終將柳腔、茂腔、山東梆子、膠州秧歌等地方戲曲元素融入歌劇《紅高粱》,特別是將高密地區的茂腔融入劇中人物“戴老三”的唱段中。希望通過歌劇這一形式,傳遞一方水土特有的音樂語言。
張莉表示,她尤其喜愛莫言筆下敢愛敢恨的戴九兒,她身上那種自由追求愛與生活的“紅高粱精神”以及深沉的家國擔當,使她不僅屬于抗戰時期或八十年代,也親切地活在今天的我們中間。期待在歌劇《紅高粱》中,再次遇見這個始終鮮活的女性身影。
據悉,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將于9月27日至10月3日隆重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