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益彤
統計顯示,2024年,日本旅游市場表現優異,全年入境外國游客近3700萬人次,旅游消費超8.1萬億日元。根據計劃,日本希望到2030年吸引外國游客6000萬人次,消費金額達到15萬億日元。可以說,在少子老齡化導致國內市場收縮的背景下,觀光業已成為日本難得的增長引擎。
然而,超級繁榮的旅游業也是一把“雙刃劍”。游客的大規模涌入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讓城市承受沉重負擔,交通擁擠、房價上漲、環境破壞……在神奈川、靜岡、京都、大阪等旅游勝地,這些問題尤為突出,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為緩解過度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多個地方政府紛紛引入“住宿稅”,試圖通過征收小額稅款來彌補觀光業給公共服務造成的缺口。
住宿稅,即顧客入住酒店或民宿時需額外繳納的費用,多數地區為每人每晚200日元,部分高檔區域甚至高達1000日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旅客涌入日本,住宿稅正成為越來越多地方政府應對游客潮的“標配”。日本媒體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日本已有42個地方政府開始或計劃征收住宿稅,超90個地方政府正考慮開征住宿稅。截至今年7月底,已經有35個地方政府的征稅計劃獲批,其中12個已開始征收,還有23個計劃最晚于2026年開征,至少7個地方政府已完成對征稅條例的制定。
此外,還有部分已經開征住宿稅的地區計劃調整征收力度。
以大阪府為例。大阪府自2017年開征住宿稅,并于不久前宣布進行首次調整,將征收覆蓋面從“每晚7000日元以上的住宿”下調至“每晚5000日元以上的住宿”,稅額在200日元至500日元之間。僅此一項調整,預計可為大阪政府額外帶來數十億日元的稅收。大阪府稱,這些收入將主要用于多語種服務、國際推廣以及可持續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
京都是受過度旅游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2024年,到訪京都的外國游客數量比上年增長53%,達到1088萬人次。清水寺、伏見稻荷等名勝常年人山人海,周邊公共交通人滿為患,加上大包小包的行李,更加擁擠不堪。當地居民紛紛抱怨生活空間被侵占,甚至連回家的公交車都擠不上去。為解決這一問題,京都市計劃從2026年3月起大幅上調住宿稅,最高稅額為每人每晚1萬日元。估計此舉將為京都市增加約130億日元的收入,用于修建基礎設施、疏解車站交通、維護市容市貌等。
不過,對于住宿稅是否真能緩解游客太多帶來的問題,各界卻有不同看法。多位專家直言,靠收稅來解決過度旅游問題,思路跑偏了。
首先,日本地域面積狹小,這意味著整個日本旅游市場的承載能力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在解決結構性問題之前,先要做的是總量控制,比如為單位時間入境游客數量設立上限等。
其次,日本旅游資源分布不均,東京都市圈以及京都、大阪等文化旅游名城的游客密度極高,但很多同樣具有特色的地區卻因缺乏國際知名度而鮮見外國面孔。因此,更靠譜的思路是開拓更多小眾特色旅游線路,把游客分流至全國更多地區。
最后,才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由于旅游基礎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重合度極高,因而必須根據游客密度綜合測算基礎設施需求,提升城市基礎服務的供應能力,優化基礎設施的布局結構。這意味著,各旅游目的地政府需要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而后形成一整套執行方案:不是說不能征收住宿稅,而是要讓住宿稅收得有理有據,而且還要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僅僅大而化之地宣稱,將征收來的稅款用于“建設旅游設施”或“提升地區魅力”,實在不夠嚴謹。
另有專家擔憂,住宿稅會進一步助長政府“收錢了事”的執政思路,這不僅不利于日本政府提升治理水平,也不利于日本塑造旅游大國的國際形象。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出國稅”。日本現行的出國稅正式稱謂是“國際觀光旅客稅”,自2019年1月7日起實施。不過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作為“旅客稅”,它不僅對外國游客收取,還對日本公民收取,只要是乘飛機或客船出境的人,每人每次均會被征收1000日元。2024年度,該筆稅收達到524.8億日元,創下歷史新高。有日本媒體透露,目前政府內部正在討論將其上調至3000日元,但討論“并未觸及交通擁堵、居民困擾和旅游體驗下降等問題”。
細品之下可以發現,出國稅與住宿稅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卻散發著類似的味道——拍腦袋,收銀子,至于施政效果?天知道!
業界人士提醒,鑒于目前日本住宿稅的普及趨勢仍在繼續,不能排除最終形成全國性制度的可能性。倘若真到了這一天,住宿稅恐將變成日本旅游業的頑疾,再難根除。
思路跑偏不可怕,怕的是缺乏糾錯機制,越跑越偏?,F在,是時候重新思考一下住宿稅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