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靜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氫能作為清潔低碳的未來能源,正成為多地搶占綠色發展制高點的關鍵賽道。
近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提出,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及多領域應用。推動建成覆蓋全市、輻射京津冀的氫能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業內人士認為,《意見稿》不僅可解決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制氫空間有限的問題,更能通過區域協同實現綠氫規模化供應,助力京津冀打造世界級氫能產業集群。
利好政策相繼落地
具體來看,《意見稿》提出,多元化布局本地制氫試點,做好制加氫一體站建設,有效利用燕山石化本地工業副產氫提純項目。積極謀劃綠氫輸送管道,推動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綠電制氫項目輸送通道建設,探索研究京津冀域內輸氫管道建設可行性。圍繞車輛發展需求及應用場景,規劃儲備并優化市域內氫能補給設施。
《意見稿》要求,加力推進市域內氫燃料汽車擴容增量,提升車輛出車率和運行里程,在本市產業園區內試點開展氫能自行車應用,拓展氫能無人機應用場景,推進氫能在航空領域應用技術和裝備研發。加快打造京津、京唐、京保石等京津冀及周邊跨區域氫能運輸廊道,跨區域氫能廊道,加快沿線加氫站布局。因地制宜布局氫能熱電聯供系統,推動以氫為核心的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和零碳供熱示范項目。
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布局對北京的清潔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氫能作為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將成為推動低碳發展的關鍵力量。”
事實上,除北京外,近期全國多地密集出臺氫能支持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例如,近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就《重慶市加氫站行業發展規劃(2025—2035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7月份,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
6月份,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福建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中長期規劃(2025—2035年)》。
“各地密集出臺氫能相關政策,既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的主動作為,也是搶占新能源產業發展先機的戰略選擇。”萬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顧問屈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氫能產業涵蓋制氫、儲氫、運氫、用氫等多個環節,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進行差異化布局,既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又能形成區域協同效應,推動全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全球氫能需求將超過5億噸。其中,發電、天然氣摻氫和交通領域的燃油替代需求占比將超過60%。國內方面,預計到2050年,我國氫能需求將達到1億噸至1.3億噸。
在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以及政策密集落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該領域,通過多種方式加快產業布局。
例如,8月8日,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山西鵬飛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與規模化應用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呂梁打造“全國氫能源重卡制造基地”。此次合作以終端應用規模化為核心突破點,首批簽約采購10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及250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
同一天,由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無錫明陽氫燃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深圳能源協同共創的全球首個30MW級純氫燃氣輪機氫儲能示范工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破土動工。
此外,德龍匯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積極布局園區綜合用能業務的開發,穩步推進揚州儀征市化學工業園區氫能中心建設,目前揚州氫能母站項目各項建設工作正按計劃推進中。
“上市公司的積極參與為氫能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有望加速氫能的商業化進程。”屈放進一步表示,隨著更多企業和資本的加入,氫能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