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禾盡起,盈車嘉穗,鄉村振興戰略下荊楚大地農村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日前,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收官‘十四五’ 謀篇布局‘十五五’”系列發布會“農業農村篇”,“十四五”期間,湖北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多舉措護航“荊楚糧倉”碩果豐盈。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關乎民安,糧食關乎國運。從當陽50萬畝沉甸甸的水稻,到竹山“良種化、特色化、規模化、智能化”美得像幅畫的萬畝稻田,增產的密碼藏在技術進步里,合理密植、機械插秧……每一寸土地的潛能被挖掘到最大程度,這既是糧食產量的提升,更是湖北奔向農業現代化的“加速跑”。
湖北的農業科技創新,遠不止于此。匯楚智生物選育的“E兩優2300”水稻在棗陽高產創建示范田進行測產驗收,小面積超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為903.4公斤,超出湖北水稻平均畝產約300公斤,超出國家超級稻產量標準約120公斤,產量獲得標志性大突破;中科水產研發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研發出了無肌間刺武昌魚,化解“吃魚卡喉”難題的同時帶動水產品價值鏈攀升;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打造的“稻再鴨菇”生態立體種養循環模式,以鴨除草、菌肥田換來的“五重”產業增值單畝產值可達1萬元……湖北大地上的這些科技果實,匯聚成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大豐收。
但湖北的農業轉型,并非單一維度的技術突破,而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變革。湖北重組“投、補、貸、保”農業政策工具,打造農村產權交易一體化平臺,破除城鄉要素流動制度性障礙;洪湖市烏林鎮搭建“水鄉鋪子”直播基地,聯動電商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將洪湖特色農產品納入數字化供應鏈,實現月銷450萬元,帶動百余人就業;省農業農村廳秉持“人才、創新雙驅動”理念,以“楚天英才計劃”為牽引,累計培育領軍、“頭雁”、實用人才及高素質農民超49萬人,營造了良好人才生態,為“魚米之鄉”建設筑牢人才根基。農業現代化不是某一環節的“獨角戲”,而是生產、生活、生態的“交響樂”。從要素市場化到生態價值化,再到人才專業化,湖北正以多維改革重構農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更為搶眼的是,湖北眼光“遠”。以“湖北菜籽油”為品牌,加快推進全鏈條高質量發展。湖北是油菜生產大省,抓好“雙低菜籽油”“高油酸菜籽油”等特色品牌,2025年夏收油菜籽總產達到300萬噸,中油雜501等高產新品種含油量達50.38%,16個油菜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開展規模化種植;創新“花經濟”,荊門沙洋縣80萬畝油菜花海年接待游客400萬人,拉動旅游綜合產值20億,實現“一產接二連三”。品牌強農,成為湖北農業現代化的“必選項”和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交匯點上,湖北以科技創新的翅膀、系統革新的帆船,向著農業強省的星辰大海駛去。
作者:袁蘊萁(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團隊、唐家墩街道)
(責任編輯:佟明彪)